close

        《奪命炎上》的「奪命」不只意味著命案的發生,更意味著「炎上」現象下的鄉民正義可能逼死人的事實。

    淺倉秋成不僅細膩地寫出網友的反應,更透過幾個角色不同視角的穿插,來對應現實和網路的事實落差。同時寫出平時行得正坐得直的嫌疑人山縣泰介,面臨明明沒說謊卻被說是放羊小孩的困境;實際上讀者在現實中的位置更接近網友,卻在閱讀中比起和試圖抓到山縣泰介的網友,更與山縣泰介感受同步,而不斷冒冷汗。但有意思的事情是淺倉秋成讓無助的山縣泰介轉守為攻地成為追查真相的人之一,再加上被死者閨密揪去追查但對事件態度保留的大學生住吉初羽馬,使得追查真相的線變成了警方、網友、山縣泰介和住吉初羽馬,這像是場比賽,誰能在蒐集相對準確的證據下,找到真兇。

    閱讀淺倉秋成的《奪命炎上》,腦中浮現曾閱讀過類似的題材。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湊佳苗的《白雪公主殺人事件》,而後是宮部美幸的《理由》與《悲嘆之門》,三本作品的共通點便在於「三人成虎」。

    但不同於1990年初還仰賴街坊鄰居的《理由》、2010年期間交錯於現實與網路的《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以及網路傳播影響壓過現實的《悲嘆之門》,兼具三本作品特質的《奪命炎上》將2020年後更加倚賴網路傳播,並從網路的社群轉而影響現實世界的現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禁讓人詫異,這不就和現實中被炎上的某某事件相似嗎?

    在這網路普及的30年進程中,人們不再只是傾向被問才開口的被動,而是不同於在現實中的被動參與,在社群平台一一主動參與其中,彷彿化身為偵探般地針對各種自以為的觀察做各自的推論和論述,在其實缺乏法律、案發現場證據判別等等的專業下,更肉搜嫌疑人、公開當事人的真實姓名乃至身家,成為鍵盤法官地充滿自信的未審先判,甚至理所當然地說出了和早見和真的《無罪之日》中「她一看就是這樣的人」一樣的話。急於找犯人的輿論擴大下,在對於自己的推論滿滿自信的網友,卻從未思考過「如果這個人根本不是犯人」的可能性,自以為的正義並未真正彰顯正義,其實是讓一個人社會性死亡,更可能因而毀掉一個人的人生,這實實在在的大型網路霸凌現場,嫌疑人或許明明無罪,卻在入獄前先成為受刑人,甚至更生人。

    而網友充滿正義感的憤怒真的是正義嗎?他們或許多數都是在現實中面對不公不義甚至霸凌現場時的旁觀者,更多時候是以沈默來明哲保身,你很難在現實中看到一個人以英雄般的姿態獨自跳出來,但一群人團結力量大,躲在人群中丟石頭也不會太張揚。無法在現實中成為從小所期望的英雄的模樣,那麼至少在網路中,躲在螢幕後頭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網友們沒有意識到,裡頭的正義所伴隨的憤怒情緒,實際上夾雜了許多個人在現實中的無力感,在現實中的各種挫敗而只能忍氣吞聲,正義發言成了發洩的最好管道,這不僅達到了個人發洩,更能伸張正義來彰顯自身的好人形象,使得在現實中對各種事情包含自己人生的無法控制,在網路中得以變成掌控他人的人。而淺倉秋成也寫出了現今2020年後更可怕之處莫過於,從網路反過來影響到現實,不僅嫌疑人的親友因輿論而動搖,甚至影響到專業的判斷,連警方和檢調都隱隱地覺得眼前的嫌疑人是犯人。

    雖然這本是本格推理結合網路現象與社會命案的推理小說,但對於真相的追查本身,其實不僅像歷史學研究透過蒐集史料來交互對證,也實實在在的是本現行的推理小說,在證據確鑿前都需要以「可能性」來判斷,但人們過於大膽假設卻嚴重忽視小心求證,而拿著不夠嚴謹、過度使用情緒字眼引發人共情的報導,大聲嚷嚷,這就是真相。

    淺倉秋成將可能身處其中的讀者拉了出來,透過自身的推理能力,伴隨劇情推展,一步步地讓讀者去靠近真相。但能否,合上書重回網路時,重新成為網友的我們,也能更加謹慎地看待,現實中定罪前被攻擊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呢?

arrow
arrow

    stu89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