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9834865_1466988233444883_9115584425197830144_n  

 

曾欲推翻威瑪議會共和但失敗的希特勒,於不到十年的時間中崛起,其一步一步地擴展勢力,以打倒共產為其主要宣言,進而使本來低選票的納粹一躍為德國執政黨,其並成為納粹領袖,且透過其黨羽的步步策劃吸引人心,因此進而影響德國深遠,甚至挑起世界大戰。

在這從1933年至1945年納粹掌權期間,藉由國民收音機來宣傳黨,亦擴展其國家權力的範圍至娛樂事業和文化工作上;而納粹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思想洗腦上,從生活教育開始著手,組織了希特勒青年團等組織,加入此團體亦成為當時許多少年的夢想,並從事階段式的仇恨教育,且灌輸了其種種行為均是為了祖國,而在這教育下的孩子們則有不同的反應,其中以三名孩子為例,有因與父母一同而對納粹抱持支持的孩子如卡爾,和與父母一同對納粹抱持反感的孩子如瑪莉安妮,以及和父母不同調而支持納粹的孩子如安娜朵莉,而對納粹有著忠誠感的孩子們,則分別因戰敗後看見家鄉慘狀,以及對被俘虜的外國人產生好感,而使其內心對納粹的支持因而瓦解。居住於波蘭的猶太人的女孩漢娜蘿蕾輾轉至哥本哈根避難,其姐和母親均先後遷至至巴基斯坦,而她則本與在哥本哈根結交的友人一家至丹麥的菲英島,在納粹恐怖統治的威脅下從事粗重工作,但不久便遭納粹黨衛軍送至捷克特瑞辛市的集中營,在此期間她面臨病重的危機,所幸撐過,並於後幸運地與友人們由瑞典紅十字會送回丹麥。

而在納粹的統治下的德國人本身內部對於納粹,則有相當分歧的反應。以一棟公寓中的德國住戶觀之,已建造好的防空動終究於戰爭後期受到波及,此時一住戶被告發藏匿他國者,而導致本來和樂的公寓相互猜疑;房東則為了救助在波蘭被打壓的親人,而秘密地收留了許多的他國者,連住戶之妻亦從中伸出援手,且為了讓丈夫免於被懷疑而將此事隱瞞;住戶那傾慕納粹的兒子則至軍中報效國家,但戰爭末了卻無失蹤,而其父則在戰爭末了一場不會贏的戰役中傷重不治。另外,德國內實有不少反納粹者,無論是文學家、藝術家、教會、學生等均有不少人勇於起身反納粹而喪命,如卡爾··奧西茨基、倪慕樂牧師、碩爾兄妹以及組成反納粹的團體等,且軍隊內部亦有軍人欲謀殺希特勒,惜均未成功,而猶太人及遭納粹佔領的法國和波蘭等國的人民亦起身反抗納粹,因此得以知道此時實有許多人無論明或暗地反抗納粹,或者拯救猶太人等被迫害的人們,以此亦可知德國並非全部人民均服於納粹。

而於戰後,德國則需面對遭世界各國譴責的命運,但德國人自身觀身邊的人們則發現,仍有不少德國人難以接受納粹的惡行並予之承認此罪刑,這使發現此點的德國人自省,廣大人們之所以默默忍受著納粹的種種行為,是因缺乏了必要的怒氣,故而無法及時於省判納粹罪犯時起身對之譴責,而德國人才正要展開這對納粹行為省思之漫長的道路。

這本書十分好讀,好讀在於使我並非將其作為專書研讀,而是猶如以前想要一探歷史洪流中的那沈沒其中的小小故事般,令我想看下去,同時也使我身歷其境,彷彿身在二戰時的德國,書中人物們猶如在我身旁般,讓我一點一點地感受到那種氛圍。同時書中許多史實也打破了我以往的認知。例如戈培爾欲透過大規模的抵制猶太商店活動,以激起反猶太的全民運動,但多數德國人仍拒絕抵制猶太行動,這令我十分驚訝,因為我以為德國人對猶太人深惡痛覺,會群起支持此運動,但我卻忘了,猶太人遷移至此也由來已久,在這土地上並非只有反猶太者,亦有與其共存而相處甚歡者,不僅結為朋友,更有結為夫妻者,如有群德國妻子群起抗議納粹將他們的猶太丈夫關入大樓的行動,這顯見並非全德國人均厭惡猶太人。此外,面對外國人亦然,其中萌生愛情此內心變化上,得以見得敘述將愛看得比祖國高的流行歌曲《莉莉瑪蓮》的印證,雖然愛上被俘的外國人的人們將遭被當眾羞辱的處罰,但以此顯見愛情並無非國界人種之分,這亦是非全德國人反外國人之分的例證,雖然在戰爭時國家至上,人民應為了國家而戰,但同時地我卻也敬佩著這些為了愛情而勇於和自己國家對抗的人們,對我而言那份愛情已然昇華,跨越了國界。

另外,起初我以為猶太人被送至滅絕營此事其本身並不知情,以為納粹刻意隱瞞他們直到送至滅絕營才使他們知情,但從漢娜蘿蕾搭火車的歷程和心情起伏中才知悉,原來猶太人已知滅絕營的存在,以及其和集中營的差異,這知情自己將被送至他地斷送性命的恐懼,實在是讓我想到便不禁打冷顫,甚至能些許感受到那股恐懼;而在那火車路途中空氣悶透感中,亦加深了猶太人的不安感,透過她的描述,我也才能更進一步地深刻體會到在那被硬擠進人的車廂,是多麼地令人窒息。而其中一直陪著漢娜蘿蕾、猶如姐姐的友人則在一次生病被送至醫院後,兩人便天人永隔,再次聽到消息已送至焚化爐,起初我聯想到這是納粹將精神病患等無價值者強制安樂死的行動,但再次意識到她是猶太人,她的情況和《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中主角之父相同的慘況,納粹對於病危的猶太人似乎不會給予生存的判斷,甚至是樂得將其滅之,因此在瞭解了如何處置無價值的猶太人的行動後,在聽到這噩耗反而沒有先前的如此吃驚,但是內心卻還是湧起了難以言喻的苦澀感。

而德國人自身亦有反納粹者,他們頂著極大的風險起而反抗,這使我十分欽佩,其中蘇菲‧碩爾在和我相同年紀時便因起而反抗納粹而被處決,這對我來說實一大打擊,因為此時的我不僅對於自己的想法以常陷入迷惘中,而難以提出一套能夠令人心服的想法,對於時事我則是以不接觸的方式拒絕之,因為我總拿自己不夠成熟而未能有更好的想法解釋之,進而和自己不喜歡接觸的政治敬而遠之,但是她不同,自小便有一套自己想法的她,使我對她相當敬佩,同時也為她那已然比我成熟許多的想法感到詫異,並為之羞愧,而她也有那個勇氣和那個屠殺了許多人的納粹對抗,雖然起初我對於他們在大學中發放傳單的危機感未十分大,但是我已然忘記當時的德國大學和現今台灣大學不同,真正袖手旁觀者應不會如今的多,至少以影響力而言,我認為比對今日台灣的大學生的影響還大,因此其影響力實大,大到足以影響納粹的統治,故而學校人員看見將其舉發並不意外,而碩爾兄妹和另一學生三人因而被判死刑,年輕的生命也因此殞落,這是活在現代的我所未能想像的。

此書和《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用了不同的敘事手法,較為傾向口述訪談感,平鋪直敘地敘述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其很直白地敘述了人們的恐懼,和當時的時代氛圍,但相對地其不僅非文學書,亦非太過嚴肅的專書,因此讀來也相當容易進入其中,比看專書還要輕鬆但也吸收得快,這讓我想起了上大學前想讀歷史的初衷,便是想把那些正史中未收入的人生記住,體會著那些曾經的痛苦和歡樂,這讓我能夠更實在地感受著自己為體驗過的人生,同時為之憑弔,縱使知道在那情緒中我會相當入戲得落淚,但是這對我而言是對這歷史的一種憑弔,我會將之記住,傳給後人,記住傷痛,不是為了報復,而是為了免於遺忘,進而免於重蹈覆轍。

arrow
arrow

    stu89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